不管你做了哪个选择,你的某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最终带着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题记
更好的标准,才会有更好的选择
人在选择的时候常常采用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也就说人会从自己最熟悉的待选项开始逐一进行考察,如果考察到一个满足内心标准的选项余下的选项就废弃了;而并不是对比所有待选项,然后选出最好的。所以能不能选出尽量好的选择和所采纳的标准有很大的关系。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标准来自他的类型,而大多数人,却受到环境的左右。追求内心真正的渴望。如果一个人,处处能以最高的目标为原则,必然能在生活中做出正确的决定。
在现有格局上向前走一步
四个格局:
- 盲众(看不见)
- 一度格局(逐利者):作为利己主义则,旨在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 理念人(看天地):只为理念而生的人,他们的毕生行动就是追求和捍卫真理。
- 至善人(看众生):以改良社会、增进人类福祉为最高目标
这里并不是倡导人要去选择理念人或者至善之人的格局上发展,而是说不管是什么格局,都应该是从自己的内心出发的选择。
如何找到最高目标?
考虑这一周、一个月或者半年做的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
做完之后心理的感受?
为什么这件事情对你如此的重要?
以什么作为人生的最高目标会让你长期的、持续的获得这种感觉。
四个隐含假设
很多的人有着不同的隐含假设潜藏在思想深处。
- 赛道假设: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漫长的比赛,比赛项目是设定好的,而获胜者寥寥无几。容易陷入对竞争的焦虑和对失败的恐惧。在被外界固化的跑道上不停的跑着。
- 低关联假设:认为人生之中的经历之间相互独立,不存在什么关联。比如很多人小时候学过画画,长大以后就再也不画了,他们不会想到这些绘画基础对于视觉化思考是很有帮助的。所以,有些经历也许一开始看不到它的意义所在,但也许若干年后会发挥其特有的作用。
- 僵固型心理:会用一种固定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能力,其中很多人会认为自己的天赋不够,智商平平,容易失去继续努力的勇气。与之相对的是成长型心智,这类人认为人的智力和才能使可以通过努力不断增长的,因而并不惧怕短期的失败而越挫越勇。
- 零和博弈:认为人与人的竞争中,更倾向于从别人那里争夺利益,而很少去构想双赢的方案。
并不是说我们属于哪一类人,而是说这些隐含的假设实际上时时刻刻的都在影响的着我们。下面说一下三种更加灵活的思维框架也许对于找寻新的方向有所帮助:
目标悬置:
很多烦恼来自多个不同的人生目标,但是不知道如何处理好多个目标之间的关系。处理这样的情况我们通常会选择:
- 并行模式:同时追求两个目标
- 串行模式:必须实现A后再去实现B。
这两种心态都含着实现目标的迫切心态。
而目标悬置事什么意思呢?指的使把你的目标停下来放一放,去做完全不同的事情,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再重新开始
能力嫁接
我们习惯性的将各个学科分类,这是处于问题简单化的需求;然而它有时候也会成为局限我们思维的阻碍。
固然的,某一项能力有直接相关任务与之对应,但是能力是可以迁移的,这个领域无用武之地,试着寻找其他的可能性。
精细化思考
做选择的方法使“精细化思考”,也就是说利用适当的工具,对各个选项从不同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最后综合分析结果得出答案。
这是很难做到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备选方案都是已知的,并不是所有结果都要考虑的,我们大部分只是粗略的审查易得到的、显然的选项,一旦找到合格的选项后就停止对其他选项的探索。可以将各个优点罗列出来,相互比较倾听类型的声音给各个选择打分。
持续选择
实际上人生的过程使一个反复构造,校正选择的过程。一个新的选择可能覆盖原先的关键选择,走向另一个方向或者重新回到原来的轨道,这样看到单次选择的重要性就被高估了,但是并不意味着被修正的选择不重要。因为不论如何,深刻的经历和体验都会永久的保留下来,成为记忆。去追求和发现自己热爱的东西,而不是追寻某种预设期待的轨迹。重新选择并不是说要推到重来而是再不断的拓展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更多新的特性并且做出更适合当下判断的选择,是修剪之后重新生长出来的新枝。
提炼
所谓的选择,就是要权衡号本末轻重,清楚自己的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
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目标,就会发现更多更好的选项,做出更完美的决定。
过去的经历、习惯和思维惯性,常在我们思考的时候自动植入隐性假设,让我们意识不到更多的可能选项。
如果有太多的可选项,应该把选择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维度,然后对可选项从不同的维度做出评估。
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做出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