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不管怎么样,只要开始就好
大多数的时候,一件看上去很繁琐的事,只要开始做了,就会变得越来越容易,最恐怖的事情是拖延一直不开始,一直找寻各种各样的理由。我们不必要管这件事情的难度或者繁琐程度,先开始再说。纵使很难,先迈出第一步才能看到下一步怎么走。
如果一直将事情堆积起来,各种小事的堆积可以把人的心理成本称得很大,而当这些小事被基本消除后,人就可以轻松多了。
所以说:先把必须要做的小事处理掉,是我们保存积极和从容心态的一剂良方。即刻行动是我们最重要的一条行动法则。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精益创业的行动启示
精益创业中有一个关键的概念叫做”最小化可行产品“,它指的是可以使用最少的资源、被最快制作出来的、可执行基本功能的、能被用户使用的实验性产品,创业者应该尽快把最小化可行产品发布出去,然后根据用户使用它的反馈来进行优化,这一过程成为”构建 – 测量 – 学习“的循环。精益创业的价值在于,在这个动态演进的市场里,找到一种可操作的适应市场的方式。通过快速发布最小化产品来得到反馈从而使产品能够适应新的形势的变化,通过反复迭代最终进化出一个最好的产品。
类比的,对于人来说。
产品不是过程而是结果,我们无需做什么事情都长期的去规划去准备。从小学到大学其实我们一直都是在准备,我们大部分的大学生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因为我们的教育体制中就隐含着”未完成“的思想惯性,在老师、学生、家长看来,现在学习知识就是为了让学生今后做事”做好准备“,而不是”现在就做事“。所以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不过就是在一直做”准备”。
然而精益创业的思想是说,你并不需要完全的准备好再上场,你可以边上场边准备或者上场再适应,虽然一开始可能会摔得很惨,但进步反而会更快。传统教育“先做好准备再上场”的观念的一个致命的问题使:我们永远无法“完全”的准备。因为总是还有我们没有考虑的问题,总是存在没有收集到的信息。可并不是因为这样我们就要一直准备下去。
不断修正
每个人都会决定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对别人的否定意见产生本能的抗拒。不喜欢听批评恐怕是人的一种天性。然而批评是一种提供信息的方式,我们可以把批评看成一种信息而没有理由去排斥这些批评,当然接受并不意味着接受。
精益创业的最后一个关键是用于自我修正。人们总是爱着自己的产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可要想走向成功必须要克服对他们的溺爱,对他们不断的打磨。重新审视自己的产品是进行迭代的前提。推到重来并不容易。
沉没成本谬误:因为人们总是留恋自己已经付出的努力,而不管这些曾经的努力对未来是否已经失去价值。
所以,一个善于听取批评的人有机会去发现自己的错误,如果没有为舍弃过去的那些错误付出的勇气,便会把这些错误继续下去,去赌一个小概率的正面结果,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以精益创业的思想我们可以看到这三点:
-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 克服”自我防卫“的心态,乐于接受反面意见并加以慎重的审视;
- 克服”沉没成本“的固执,有勇气否定并重新构造自己的产品。
PDCA
PDCA是一种质量管理的方法,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思想基础来管理我们的日常生活。
P – 计划:包括方针和目标的确定,确定目标后采用什么措施;
D – 执行:执行上面的计划;
C – 检查:总结执行计划的结果,也就是分析实施的结果,哪些对了,哪些错了,明确效果,认识新的问题。
A – 调整:对总结检查的结果进行处理,计划中已经实施的效果怎么样。对成功的经验加以肯定,并予以标准化;对于失败的教训要总结,引起重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交给下一个PDCA循环。
提炼
- 当一件事,你不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就直接开始做把。只要开始了第一步,就会有第二步、第三步。
- 克服过度准备的惯性,向前一步,把未完成的事情完成
- 乐于接受反面意见,有勇气否定并重铸自己的产品
- 多线程工作,首先需要一段专注不受干扰的时间,完成工作中最核心部分的思考
- 集中处理同质性工作,可以减少不同质工作的转换的损耗
- 从理论出发不一定能指导实践,只有再事件中通过反思积累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
- 行动后要及时反思,并梳理这件事情的”反应链“,特别关注其中发生的意外现象。